top of page

淺談鏡頭表演,與舞台表演的差異

每一次討論「在鏡頭前表演」和「在舞台上表演」的差異時,總能引起學生的熱烈討論,因為最後總會偏離到哪一種表演才算得上是真功夫......


好萊塢演員托尼·巴爾曾說:「電影和舞台,一枚硬幣的正反面。」



硬幣不論正反面,裡子都是錢

電影與舞台的共通點在於,演員的「內在心理狀態」都是相同的,因為在同一情境下,一個人受到同樣的刺激而引起的反應,不會因媒介的不同而有差異。


就好比說,一個人中了樂透頭獎,他的內心情緒並不會因為是在電影或舞台上而有所不同。



硬幣正反面都是錢,外觀卻不同

受於觀眾的制約,電影演員與舞台演員在「外在的表現」上有著決定性的差異。


在劇院裡,觀眾離演員的距離很遠,觀眾很難看到演員臉部的細微變化,所以舞台演員除了要將臉部表情放大外,還需要把整個身體都化為表演工具,好讓觀眾能感受到演員當下的「內在心理狀態」。


舞台演員要懂得利用整個身體,把一個動作的能量推向「大」。



而電視電影的螢幕上,演員的臉通常是畫面裡做為主要的東西,所以「臉」就成為了演員傳遞心理狀態的主要工具,至於未入鏡的部位即使做再多的動作,觀眾根本看不見,因此鏡頭演員對於拍攝的鏡位就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,才能知道在這顆鏡頭裡,自己可用的「工具」有哪些,加上電影的鏡位大多是以近景、特寫居多,演員的動作相對也會被放大,因此鏡頭表演在「外在的表現」上首重在小而細膩的演出。


鏡頭表演著重在不做作、不留痕跡的把動作推到「小」。



不論是鏡頭演員或是舞台演員,對於「內在心理」的學習可說都是一樣的,差異較大的主要在「外在表現」這部分的演技以及知識上。


大部分的表演藝術學校,礙於每學期的時間限制,以及科系並未細分出鏡頭與舞台,加上每位學生想發展的區塊也不盡相同,因此學校的表演課程主要都還是著重在「內在」這方面的學習

,對於「外在」這部分的課程則略顯不足。所以還是會建議有意往表演發展的朋友,即便是本科系畢業,也該在「外在」這部分的演技上多精進自己的實力會比較好。

bottom of page